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波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深度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效果。 方法 年3月—年3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按摩治疗组、超声波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按摩治疗组患者由烧伤康复按摩师行手法按摩治疗,每个区域每次30min,每周4次;超声波治疗组患者由物理治疗师行超声波治疗,每个区域每次30min,每周4次;联合治疗组患者先行上述超声波治疗后,再行按摩治疗。3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瘙痒程度评分,采用四项目瘙痒量表对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及对睡眠影响进行评估。对数据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Wilcoxon检验、Dunnett检验、两样本配对t检验。 结果 (1)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患者瘙痒程度与按摩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相近(Z值分别为0.、-1.,P值均大于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瘙痒程度明显轻于按摩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Z值分别为-2.、-3.,P0.05或P0.01)。治疗后,3组患者瘙痒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Z值为-4.~-2.,P0.05或P0.01)。(2)治疗前,3组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均差异不明显(F值为0.~1.,P值均大于0.05)。治疗后,与联合治疗组[(1.7±0.6)、(2.4±1.1)、(2.5±0.8)、(2.5±0.9)分]比较,按摩治疗组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1.9±0.5)、(3.0±1.0)、(3.2±0.8)、(3.3±1.1)分]均较高(P值均小于0.05);超声波治疗组患者除对睡眠影响评分[(3.1±1.0)分,P0.05]外,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评分[(2.0±0.5)、(3.0±0.9)、(3.2±0.8)分]也较高(P值均小于0.05)。3组患者治疗后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值为2.~6.,P0.05或P0.01)。 结论 超声波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效果优于单一方法。 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易形成增生性瘢痕,不仅会引起患者功能障碍及容貌改变,而且会导致患者产生疼痛及瘙痒症状。成人烧伤患者瘙痒发生率为87%,而烧伤患儿可达%[1]。严重烧伤患者即使受伤十余年后,近72%仍被瘙痒症状困扰[2]。有研究显示94%的烧伤患者对瘙痒的描述为"难以忍受"[3],可见瘙痒严重影响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4]。临床上对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注射曲安奈德、涂抹硅酮凝胶、激光治疗、针灸或中药治疗、压力治疗或冷疗等,但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5,6]。本研究中,笔者采用超声波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深度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瘙痒,观察其疗效。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为20~55岁。(2)深Ⅱ~Ⅲ度烧伤,烧伤总面积9%~49%TBSA。(3)创面自行愈合时间大于2周或经植皮后创面愈合。(4)创面痊愈,且皮肤可耐受按摩治疗及超声波治疗。(5)主诉有瘙痒症状。(6)半年内未服用抗组胺药物等任何药物治疗瘙痒。(7)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清楚描述瘙痒程度。(8)患者及家属愿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2)患有皮炎或其他有瘙痒症状的疾病。(3)有认知、精神障碍。1.2 临床资料 本研究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XJYYLL-106),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3月—年3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按摩治疗组、超声波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见表1。表1 3组烧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按摩治疗组:由烧伤康复按摩师给予手法按摩治疗,主要采用按压法、按揉法、捏提法等,每个区域每次30min,每周4次。超声波治疗组:采用便携式超声波治疗仪(美国DJO公司)进行治疗,物理治疗师将探头轻压于瘢痕部位,均匀缓慢画圆移动。治疗频率1MHz,脉冲频率50%,超声波强度0.8~1.3W/m2,每个区域每次30min,每周4次。联合治疗组:患者同一天内先行上述超声波治疗后,再行按摩治疗。3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8周,且除本组治疗外,均行统一的常规烧伤康复治疗,包括:(1)加压疗法,全天持续穿着定制式压力衣,局部加压力垫。(2)物理疗法,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蜡疗法、激光等。(3)应用抗瘢痕药物,如硅酮凝胶等。1.4 评定指标及方法 按摩治疗组患者于首次按摩治疗前,超声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于首次超声波治疗前(以下均称治疗前),按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于末次按摩治疗后,超声波治疗组患者于末次超声波治疗后(以下均称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四项目瘙痒量表(FIIQ)[7]对患者的瘙痒情况进行评估。VAS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说明瘙痒越严重。0分为无瘙痒;1~3分为轻度瘙痒,即虽有瘙痒感,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4~6分为中度瘙痒,即瘙痒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止痒治疗,睡眠受干扰;7~10分为重度瘙痒,即瘙痒剧烈,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严重受干扰,迫切要求止痒治疗。FIIQ包括4个条目,分别调查瘙痒部位(1~3分:1个部位计1分,全身计3分),瘙痒程度(1~5分),瘙痒频率(1~5分:1天内瘙痒发生过4次、每次短于10min或有1次瘙痒持续时间长于10min计1分,以此类推,一直增加至5分),对睡眠影响(0~6分:无影响计0分,一夜痒醒1次计2分,一夜痒醒2次计4分,一夜痒醒3次及以上计6分)。1.5 统计学处理 部分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数据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软件自动略去该统计量值)、两样本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VAS评定瘙痒程度 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患者瘙痒程度与按摩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瘙痒程度明显轻于按摩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P0.05或P0.01)。治疗后,3组患者瘙痒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或P0.01)。见表2。表2 3组烧伤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瘙痒程度比较[例(%)] 2.2 FIIQ评分 治疗前,3组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差异均不明显(P值均大于0.05)。治疗后,与联合治疗组比较,按摩治疗组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均较高(P值均小于0.05);超声波治疗组患者除对睡眠影响评分(P0.05)外,其余3项评分也较高(P值均小于0.05)。3组患者治疗后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值为2.~6.,P0.05或P0.01)。见表3。表3 3组烧伤患者治疗前后四项目瘙痒量表评分比较(分,±s) 3 讨论 瘙痒作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常见症状,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有很多治疗方法,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口服抗组胺药物,患者瘙痒症状完全缓解率仅为20%[3],且长期口服抗组胺药物,患者会出现口干、头晕及胃肠刺激等不良反应;同样长期口服激素类皮质类固醇,会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也有应用薄荷、樟脑等,通过刺激瞬时受体电位诱导产生清凉感临时掩盖瘙痒感来止痒[8],但这种方法只能暂时消除瘙痒症状,不能作为长期治疗方法。手法按摩以不同程度的手部压力作用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来放松皮肤、改善循环、减轻疼痛,可以软化烧伤后形成的增生性瘢痕。Roh等[9]的研究认为,按摩可以减轻烧伤患者的瘙痒程度,更重要的是其还可以缓解增生性瘢痕瘙痒及使患者释放沮丧情绪,这可能与闸门控制理论或迷走神经活动的增加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相关。Field等[10]的研究显示,按摩治疗可以改善创面疼痛和瘙痒。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使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束延长、分散、重新排列,促使坚硬、致密的瘢痕组织延伸、变软,且能松解粘连组织,使瘢痕组织新陈代谢、胶原酶活性增强,促进瘢痕组织分解。超声波的温热作用可增强瘢痕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细胞功能、改善组织营养和再生能力,降低组织张力、缓解痉挛、减轻疼痛,同时还可以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起到镇痛、止痒的效果。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按摩治疗组重度瘙痒患者由治疗前的33.3%下降到10.0%;超声波治疗组重度瘙痒患者由治疗前的26.7%下降到6.7%;联合治疗组重度瘙痒患者由治疗前的46.7%下降到0,且下降程度明显大于按摩治疗组及超声波治疗组,可见联合治疗对重度瘙痒患者的瘙痒缓解程度优于单行按摩治疗或超声波治疗。同样,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均显著低于按摩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也说明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笔者考虑原因为通过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及温热作用加速胶原分解,从而使瘢痕变薄、变软,之后再进行手法按摩,有利于增强瘢痕组织血液循环及加速新陈代谢,减轻疼痛及瘙痒。提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治疗中,不能局限于单一治疗,而应该将有效的治疗结合起来,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与Richardson等[3]提出的结论相符合,即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治疗方法应当随着炎症阶段、增生阶段、重塑阶段变化,从开始的单一治疗调整为后续复杂的联合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严重影响烧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虽有较多治疗方法,但仍缺乏相关治疗指南,因此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根据增生性瘢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患者,设计有效治疗方案,以解决瘙痒症状。产品名:创面护理功能性敷料 商品名:立见护创液 主要成分:维生素C(抗坏血酸)、四硼酸钠、丙二醇 化学分子式及分子量:.81 剂型:液相型,低分子分散体系,可吸收生物材料 质量标准:淡黄色澄清透明液体,PH:5.4~6.0 分子密度:1.12—1.15 产品注册证号:渝食药监械(准)字第号 适应症:各类外科、内分泌、烧烫伤、皮肤科等凡是与皮肤损伤有关的科室。也可以作为家庭药箱常备品。适用于创面的各个分期。 |